赤峰市林西县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各级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聚焦内蒙古自治区“两件大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拓宽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渠道,探索出跨区域共建联创新模式,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开辟了新路径。
一是整体谋划。县委、县政府将民族团结跨区域共建联创作为落实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和争创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的重要举措,作为“林西品牌”谋划推进,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定期研究部署共建联创工作。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成员单位工作责任,有效整合了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力量,同时注重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形成了上下贯通、部门联动、协调有力的领导和任务体系,为共建联创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跨区域共建联创工作开展以来,与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巴林右旗等地开展共建联创活动10次,系列活动50余次,涉及共建地区11个乡镇苏木,惠及各族群众2万余人次,“跨区域共建联创”已成为林西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名片。
二是健全机制。首先是建立沟通协调机制,与共建地区不定期采取书面沟通、视频会议或实地交流等方式协商共建联创工作,经常性开展互观互学活动,围绕示范单位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事务治理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其次是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发挥林西县区位交通、教育医疗、红色文化等资源优势,为共建联创地区提供优质教育、医疗等服务,每年度在林西县就读的周边旗县各族学生达到2200余名,林西县医院、中蒙医院等医疗机构每年接诊周边旗县各族群众11万余人次,在实现资源共享同时促进了跨区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第三是建立典型培树机制,探索打造了统部镇与西乌珠穆沁旗浩勒图郭勒镇、官地镇与查干木沦苏木等多个共建联创典型,形成了“一河两岸”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北疆风景线上的金‘牛’带”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三是创新载体。林西县围绕经济上广泛交流、文化上深度交融、旅游上紧密交往、青少年深入交心4个方面,赋予共建联创更加丰富的内涵。通过与共建地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民族团结+产业发展”“民族团结+集体经济”等系列活动,助力实现乡村振兴,累计开展种养殖技术交流15次,培养农村经纪人200余名,提供异地就业岗位80个;利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少数民族节日等节点,通过举办联合主题党日、联谊会、书法笔会、文艺汇演等方式,展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促进两地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共开展各类活动86次,参与3万人次;制定《林西县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施方案》,打造林西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示范品牌,截至目前,周边旗县赴林西县旅游共2万余人次,林西县赴周边旗县旅游共5万余人次,形成民族团结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旅游产业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良好循环;制定促进各族青少年实施方案,与共建地区各族青年开展“手拉手”“结对子”“心连心”等活动,共2000余名青少年参与,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族青少年心中深深扎根。积极探索跨区域机关、企业、社区、学校共建联创模式,全面建立友邻旗县、友邻机关、友邻乡镇苏木、友邻学校、友邻嘎查村40余个,取得良好效果。
四是动员引导。跨区域深入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活动,林西县十二吐乡西山根村与松山区大庙子镇小庙子村、大井镇大川村与大板镇友联村,通过邀请村党组织书记宣讲、举办联合文艺演出、互观互学、同算“三本账”、帮办民生实事等方式,使共建地区各族群众知晓恩在何处、惠从何来,更加坚定不移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教育引导共建地区各族群众争当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参与者、实践者、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