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统战部

新青年董杰:执着“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

董杰,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外知识分子中的优秀代表、知联会副会长、80后教授,入选中组部“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学校“雄鹰”计划三级岗(年薪80万)的优秀青年,专注于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一个一辈子也没有走出过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的人,学习工作生活都在这片热土地。董杰教授,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知识分子怎样即能脚踏实地又能仰望星空。

正值“五四”青年节之际,新华网刊登了《新青年董杰——执着“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文章,展现了广大知识分子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积极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的伟大时代精神。


4月30日,董杰前往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办公场所。

80后大学教授、中组部“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38岁的董杰,已经拥有许多令人羡慕的头衔。

4月30日,董杰在办公室对申报“非遗”的文件进行修改。

个头不高,皮肤黝黑,戴着眼镜。4月30日,新华网记者面前的董杰,看上去还有些许学生气,不过在民族传承和创新交融方面,董杰可是个人物。

4月30日,董杰(右)和学者讨论文化遗产保护方案。

他主持申报“蒙古族牛角弓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主持申报“伊金霍洛旗农牧生产系统”入选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主持申报“乌拉特后旗戈壁红驼牧养系统”入选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主持申报伊金霍洛旗成功入选全国休闲农牧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旗;主持规划设计伊金霍洛旗、多伦2个自治区级田园综合体。

4月30日,董杰和工作人员探讨鄂伦春民族传统文化。

2001年9月,董杰进入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与科技管理系学习,作为学校新成立的院系,入学报道当天,就有3位同学退学,之后一些同学陆陆续续转至其他专业就读,只有董杰坚持下来。凭借艰苦卓绝的付出和别具一格的方法,这个呼和浩特小伙从一个对科学技术史专业一窍不通的人成为科技史专业唯一的本硕博学生,直至留校任教,再做教授,成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学者。

4月30日,董杰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推进会。

董杰从事的专业是科学技术史,传统工艺属于技术史研究的范畴,他发现学术界对边疆少数民族科学技术史关注较少。而少数民族的科技史中以传统工艺为主,技术成就相对辉煌。

一次偶然的机会,董杰接触到蒙古族传统牛角弓制作艺人诺敏,了解曾经引以为傲的蒙古族传统牛角弓制作技艺目前已经濒临失传,草原上射箭比赛所用的弓箭是国际弓,而非传统牛角弓。得知现状,董杰立即致力于蒙古族传统牛角弓制作技艺的发掘和保护工作,并积极组织编写申报书,一级一级申报非遗名录,最终成功将传统牛角弓制作技艺成功列入第三批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月1日,董杰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伊金霍洛镇调研民族传统乐器销售情况。

2015年,在克什克腾旗常善沟调研榨油技艺时董杰发现,当地农民的榨油技艺与元代《王祯农书》中记载的卧式锤榨法完全一样。董杰就带领村民成立合作社,并自费20万余元支持申遗、农耕文化博物馆建设、地理标志产品申请、有机认证以及产品提档升级等文化遗产保护和振兴工作。在这样的方式下,村民们逐渐认识到卧式锤榨是常善沟的集体品牌,有了集体主人翁意识。

现今,古法榨油工艺已辐射带动周边2022户农牧民脱贫致富,农牧民可以同时从事亚麻籽的种植业、加工业与销售,一户农牧民的年收入最高可达12万。

5月1日,董杰与制琴匠人交流制作马头琴的传统工艺。

4月30日,董杰关切牧民毕力格泰销售新产品情况。

今年3月,包头市达茂旗牧民毕力格泰启用经过董杰及其团队改良后的新产品。毕力格泰从小生活在牧区,他熟练掌握着草原传统奶食品的制作工艺,成立达茂旗毕力格泰民族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专门制作销售草原特色食品。

董杰及其团队从传统工艺、口感等方面深入研究,对其包装进行设计,加入民族元素和草原主题,使其适应大众。

毕力格泰介绍,因受疫情影响,产品日均销量不及去年,但是商品的好评率有所提升,目前,毕力格泰接受董杰的建议,用手机直播带货,他从不敢面对屏幕渐成为“网络红人”,产品销量逐步回暖。

4月30日,董杰家里的冰箱装满他从各地带回的特色食品供其研究。

在董杰看来,“学之大者,为国为民”,能从乡土、民间探索出中华民族智慧瑰宝,并将其融入今天社会,促进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是学术研究的重要价值之一。“农牧民通常处于边远落后地区,经济条件差,我们学术研究要致力于把来自他们智慧结晶的传统工艺弘扬出来,并为他们带来经济效益,帮助他们增加收入。”

5月1日,伊金霍洛镇牧民奇旭东看到董杰主动与其拥抱,感谢其主持规划的旅游项目,帮助农牧民增收。